退滩还湿:3万人的生态大迁徙

东营新闻网 阅读:10 2025-05-06 12:10:57 评论:0

  

  清晨的阳光洒在东营市新建的智慧社区广场上,渔民老李正用手机查看当天的潮汐预报——这个曾经以船为家的汉子,如今已习惯用智能设备规划生活。他的身后,是一排排灰白相间的电梯楼房,社区菜市场的电子屏滚动显示着附近湿地保护区的实时鸟类监测画面。这一幕,正是东营市“退滩还湿”工程交付后的缩影:3万渔民告别传统渔猎,迁入现代化居所,而他们曾经谋生的滩涂,正以惊人的速度重现湿地生态的原始活力。

  从“靠海吃海”到“护海养海”的转身

  “以前每天凌晨三点出海,现在每天七点送孙子上学。”老李的这句话道出了数万渔民生活的颠覆性改变。东营市通过“退养还湿”工程,累计恢复湿地1800公顷,相当于252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渔民搬迁并非简单的地理位移,而是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 引导渔民转型种植盐地碱蓬、参与牡蛎礁修复等生态产业,中科院专家钟志海博士带领团队在海滩上指导工人用牡蛎壳重建海洋生物栖息地,这些“海底公寓”吸引了大量贝类定居,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更实质的转变体现在渔民的钱袋子上。人均每年8000元的生态补偿金,叠加社区提供的公益岗位,使许多家庭收入反而比捕鱼时期增长20%。在智慧社区, *** 配套建设了水产加工扶贫车间,渔民王大姐边分拣海参加工品边介绍:“现在按月领工资,还有五险一金,比过去风吹日晒稳当多了。”

  湿地重生:从数据到生命的双重丰收

  站在修复后的生态岸线远眺,4公里长的海岸线已看不到养殖网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翅碱蓬和随风摇曳的海草床。监测数据显示,这片“海洋草原”面积达6.2万亩,为黄黑嘴鸥等珍稀鸟类提供了天然食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大屏上,东方白鹳育雏的画面引发参观者惊叹——2022年单对成鸟就成功繁殖3只幼鸟,这样的场景在五年前几乎不可想象。

  生态修复的科技含量令人瞩目。通过微地形改造技术,工程师们像“拼积木”般重塑潮沟水系,76公里疏通的潮沟如同湿地的“毛细血管”,让海水与淡水实现自然交换。而“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 *** 更是给保护区装上“智慧大脑”,雷达与遥感设备实时追踪鸟类活动,连羽毛振动的频率都能精准捕捉。

  补偿机制的创新:生态账本里的民生温度

  “补偿金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东营市生态局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除了直接资金补贴,渔民优先享有湿地管护员、生态导游等绿色就业岗位,部分年轻人还接受了无人机巡护培训,月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在安置社区, *** 配套建设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三甲医院分院,老渔民们笑称这是用“海鲜换来了学区房”。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生态价值的转化。随着牡蛎礁修复项目推进,周边海域水质提升使海参养殖效益提高30%,形成“修复-增值-反哺”的闭环。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东营市获得的1.62亿元中央生态补助资金,撬动了超过10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生态旅游和碳汇交易。

  暮色降临,新社区的广场舞音乐响起,而30公里外的湿地深处,夜鹭正掠过泛起磷光的水面。这场涉及3万人的大迁徙,丈量着一个城市在生态与民生之间的平衡智慧——当人类的足迹从滩涂退后一步,自然便向前迈进一大步。正如监测中心屏幕上闪烁的鸟群轨迹,每一道弧线都是对这场变革的更佳注脚。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东营新闻网集新闻、政务、民生、文化于一体,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全方位资讯,打造东营市民“指尖上的城市指南